阿塞拜疆

Ontheroadmiddot


写这篇文章时,一直在想,还会不会有高加索篇的第二个文章,毕竟说来奇怪,去过的不少地方在我离开不久之后都发生了各种各样的事情

不想把阿塞拜疆单独列出来是规划行程时一直希望可以把外高加索三国连在一起,虽然这几个国家的关系错综复杂,最后不得已把阿塞拜疆和乌兹别克串在了一起。巴库在哪?为什么来巴库?这是我出发前回答的最多的问题,这个拿着地球仪都不好找的地方突然就被我加进了行程里,也许是为了看看F1飞驰而过的滨海大道,又或者是感受下里海小迪拜的风采(尽管下一站就在迪拜转机),也可能是无意间看到了这个地方。没有明确答案,结论就是乌兹别克之后跨越里海来了巴库。

火焰塔下的巴库

巴库湾和巴库之眼

夜晚的城市喷泉和身后的火焰塔

来巴库之前对这个城市唯一的印象就是每年固定在这里举办的F1阿塞拜疆大奖赛,作为新加入时间不长的城市赛道,每年的F1比赛就像是巴库的城市宣传片,赛道的规划横跨老城区和新城区,最后在宽阔的滨海大道挥动格子旗,已经成为了经典的画面。然而电视上看到的巴库和真正出现在你眼前的巴库还是有些区别的,尤其是对于一个从乌兹别克来到这里的游客,仿佛穿越了千百年,巴库的一切都显得太过现代化,是那种让人大吃一惊的现代化,很难想象在里海之滨会有这么一座熠熠生辉的城市,还沉浸在金戈铁马时代里的我,在出机场的一瞬间竟然有一种不真实感。

F1、滨海步道和火焰塔

巴库CBD的街景

巴库的发达程度足以震惊世人,短短数十年间就为自己赢得了“里海小迪拜”的美称,主要是依靠重要的油气资源,不知道当地人自己怎么看这个别称,但是巴库的现代建筑风格确实是像迪拜看齐的,无非在建筑高度上无法企及。整个城市的交通系统也十分完善,虽然大部分游客涉及的地方只要靠步行就可以到达。至于住宿,如果没有格外偏好的话,住在美国大使馆边上一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少可以保证你拥有一个不错的眺望全城的视野。

夜晚的巴库,远眺火焰塔

仿威尼斯而建的小公园

去观景平台的缆车站

巴库本身并没有太多的景点可以参观,更多的是作为一个休闲城市,人们来到这里无非是为了在里海边度个假,享受阳光和欣赏蔚蓝的里海,略为遗憾的是,巴库并没有海滩可以供游客娱乐。若真要找比较别致的景点的话,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绝对可以算得上这座城市的新地标。这座由建筑界女魔头扎哈·哈迪德一手打造的魔幻如外星飞船一般的建筑在巴库众多留有苏联式四四方方棱角分明特色的建筑群中是独树一帜的存在。文化中心大量使用了跌宕起伏和弯曲变化的柔美线条,表达了这个国家拥抱现代化的决心。这座建筑完美体现了书中对理想建筑的形容“宛如平地而起”、“永恒的流动性”,算得上是扎哈·哈迪德的经典之作,虽然在国内她更知名的作品是北京大兴机场,这一年年初我还在首尔东大门设计广场“和她照过面”。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前山坡式的草坪

大胆夸张的曲线构成了外立面

阿利耶夫文化中心一角

与阿利耶夫文化中心相对,火焰塔则是巴库另一个新地标,一东一西托起了这座现代化的城市。火焰塔位于巴库的一座山丘之上,由三座大楼共同构成,项目于年开工建设,年竣工。三座大楼共同构成了火焰的形状,远远看去,优雅灵动、充满着朝气与活力。几乎在巴库的任何角落,抬起头都会看到火焰塔。至于为什么采取火焰的外形则是和这个国家的特色密不可分,阿塞拜疆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就是火焰之国,据说公元6世纪当地人就在周边发现了燃烧的火焰,然而古人是不太能理解石油和天然气这种现代社会的产物,反倒是随之而来的拜火教在当地逐步兴盛,并据此发展出了诸多对火焰崇拜的宗教仪式。因此,巴库的火焰塔也表达着这个国家对火最崇高的致敬,无论何时,巴库的天际线总有一团燃烧的火焰。因为外墙都装有LED显示屏,火焰塔最好看的时间其实是在晚上,体现出多种不同的颜色,首先是象征火焰的红色,紧接着是象征里海的蓝色(一说为蓝色是突厥人的象征),最后是代表阿塞拜疆国旗的蓝红绿三色(绿色代表大多数居民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三种图案交相辉映,让巴库的夜晚变得流光溢彩。

展现国旗色的火焰塔

在巴库的一天就是从各个地方看火焰塔

老城新城交界处的小喷泉和背后的火焰塔

火焰塔下

除过上面两个地标性建筑,巴库似乎没给游客更多的期待,剩下能做的无非就是两件事,沿着滨海大道散步和去老城闲逛。滨海大道确实将巴库的海滨特色展现的淋漓尽致,宽阔的街道让人恍惚回到了尼斯的英国大道上,滨海大道靠近城市的一侧则是琳琅满目的商店,在这里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品牌依次排开,向世人展现着这座城市的经济实力。海边的建筑风格整体更偏欧式,若不细看,真的会以为在哪个地中海沿岸城市。虽然阿塞拜疆在地理上更偏亚洲,但显然文化及城市风格上更向欧洲看齐。

巴库街头,有种伊比利亚半岛的感觉

滨海步道

巴库滨海大道全貌

至于巴库老城,虽然始建于11世纪,但整体规模和其他古城无法媲美,老城里最出名的建筑就是少女塔,这也是老城对外最好的宣传照。少女塔历经年的大地震而依旧屹立不倒,千百年来已经成为巴库老城最出名的景点了,不过人们至今也不知道这座少女塔因何而建,只知道看到少女塔就意味着进入了巴库老城。老城没有什么一定要去的景点,但一定有要去的餐厅。阿塞拜疆菜不出名,但只有老城的几个传统餐厅才做的最正宗,做法上也是用传统的方式,当然端上来肯定是肉食为主了,阿塞拜疆人民从不吝啬对肉食的喜爱,问了很多当地人得到的回答就是在这个国家,你可以敞开肚子去大口吃肉,而不用担心你的钱包。

老城区的小花园,麦当劳来这里的第20个年头

阿塞拜疆特色菜

老城某家酒店窗前的花草

少女塔前的小猫咪

说不上来用途的少女塔

再来说说巴库这座城市,巴库的一个特点就是常年的大风。巴库在波斯语中就是风之城的意思,提起风城,第一反应肯定是芝加哥,不过在风量等级上,巴库却不逞多让,风大的时候在高楼上都能明显感觉到大风带来的晃动感,在火焰塔旁的观景平台上大风可以推着人前进。也因为大风,巴库的天空总不是那么的透蓝,大风带起的尘土经常会笼罩在城市上空。大风以外,巴库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油气资源了,自从近代油气资源被发掘后,巴库就常年占据着苏联第一大油田的位置,这就不难理解二战时期德军为什么要不惜一切代价想拿下巴库。巴库的发展也带动了整个阿塞拜疆的经济,这里的物价并不比西方国家差太多,苏联解体之后更是借着石油资源完成了腾飞,为自己赢得了“里海小迪拜”的美名。

巴库的天空总是蒙着一层灰

这个奇特的建筑是毛毯博物馆

黄昏的巴库,皓月已当空

最后来说说阿塞拜疆这个国家,3天的时间想要读懂这个国家还是有些难度。阿塞拜疆和土耳其还有土库曼斯坦属于同宗同族,民族主体都可以算作是突厥后裔,但是在世俗化方面,明显阿塞拜疆走在了前面,虽然94%的居民都信仰伊斯兰教,但是阿塞拜疆从苏联解体至今都没有确定国教,教堂和清真寺也是可以出现在同一个街道的。在巴库的街头,也看不到穿长袍的男人和蒙着头巾的女人,大家与其他国家的游客们并无太大差异。地区冲突则又是这个国家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小国寡民夹杂在大国斗争中,想要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近期的冲突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在阿塞拜疆一定要回避的一个字眼就是亚美尼亚,两种文化、两种宗教、两个民族的冲突在高加索的群山下不经意间就会被激化,虽然当地人特别喜欢问你下一站是哪,他们也知道是无法从阿塞拜疆直接去到亚美尼亚的,但是他们好像就希望你可以回答一个远离高加索地区的名字,似乎这样就不会让他们觉得又回到了地区冲突的那个年代,这一点前一年在塞尔维亚时深有体会。作为突厥后裔,阿塞拜疆人平常展现出来的是那种马背民族所特有的冷酷,仿佛是冰冷的里海水一般,有种不怒自威的距离感。细接触下来,又会感觉到这个民族热情好客,积极拥抱世界的一面。一个人在路上总是被照顾的那一个,不但酒店老板为了让我拍照给了最高的楼层,在海边拍夜景时,警察大叔还主动上前来提示危险,希望我能把他的城市拍的更好看一点,让更多的人发现这里,了解这里,路过当地小吃店,因为不会说当地语言,就会有人上来主动做翻译,得知从中国来之后还热情的帮我买了单。面对这样一个民族,很难会想象就是这样一群人会和周边国家有什么冲突,但世界上的事情,又怎么可能是非黑即白呢。千百年里,米底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沙俄人,太多的人在这里来了又走,只给这个地区留下了风云诡谲的政治关系,性格迥异的民族特性,天壤之别的宗教文化,暗流涌动的大国角力,虎视眈眈的资源开采和筚路蓝缕的家国复兴。阿塞拜疆能够以如今的面貌出现,已是来之不易。

远处仍在建设中的巴库新城

火焰塔下的街心小公园

夜晚的巴库,全无白日的燥热

太久没动笔了,也不知道写点什么。写这篇文章也是最近和很多人聊起阿塞拜疆,这个大部分人似乎都不知道准确方位和从新闻上看来的国家。这个里海沿岸国家做到了将海水和火焰的完美融合,民族性格里那种刚毅给这个小国带来了近几十年经济的快速腾飞以及和周边国家不那么融洽的关系,而隐藏在其后的热情又让人看到了他们对全世界的开放拥抱的态度。就如同火焰塔变幻的颜色一般,展现给大家不同的面孔,而这些都是最真实的阿塞拜疆。

走在巴库的街头,被这个国家和人民真诚以待,这大概就是阿塞拜疆吧。

I?Baku

大豆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aibaijianga.com/ajdc/59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