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年解体之后,分成了15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之后的三十年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那么到今天已经三十一年,其中又是哪个国家发展最好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把这15个国家进行一个分类,大致上可以分成4类。
第一类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这三个斯拉夫国家。作为前苏联的主体加盟国,他们继承了最多的苏联遗产,但是因为长期的经济动荡,还有寡头影响,他们发展都不尽如人意。
像俄罗斯和乌克兰现在还深陷战争的阴云,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堪忧。
第二类是中亚的几个斯坦国,他们面积广袤,人口稀薄,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都过上了卖矿为生的日子。但因为其他方面乏善可陈,所以发展成果非常有限,基本没有什么进步的空间。
第三类是高加索地区的众多小国,特点是国土面积小,人口相对多,而且民族宗教矛盾尖锐,所以冲突不断,局势长期动荡,像是之前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战争,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最后一类就是波罗的海三国了,他们不但国土狭窄,而且人口稀少。三国加一起才17万多平方公里,还不如广东省大,人口则只有万,更是只有广州市人口的三分之一。
但就是这样人地双少的波罗的海三国,却成为了前苏联加盟国中,发展最好的地区。
其中尤以爱沙尼亚经济实力最强,从人均GDP来看,刚独立时爱沙尼亚还不到美元,如今却高达2万美元,可以说把前三类国家远远甩在了身后。
那么,爱沙尼亚到底是凭借什么,能够成为15国里发展最好的国家呢?
独立之路
从历史上看,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较晚,是在年完成的。在这之前,苏德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同意将三国划入苏联的势力范围,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趁机控制了波罗的海三国。
而在战后,爱沙尼亚在苏联工业化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按照苏联给加盟各国的分工,爱沙尼亚主要负责精密机床工业、化学工业、无线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产业,算是被安排在了工业生产的高端位置。
这样就为爱沙尼亚的科学技术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且从沙俄时代开始,波罗的海地区因为紧靠大海,沟通内陆,商业活动繁荣,所以一直比较富裕。
在苏联时代,三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正好位列全国的前三名,爱沙尼亚人均GDP为苏联平均的%,位列榜首。
但是,这种经济上的领先,对爱沙尼亚的居民却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因为这意味着爱沙尼亚为了照顾其他地方,被苏联中央拿走了更多的物资和产品,产出和收益明显不平衡。
而且爱沙尼亚和芬兰、瑞典隔海相望,相距不远。在二战之前,他们的差距并不大,可进入苏联之后,邻国的生活水平眼看着是一天好过一天,自己却是在原地踏步。
这就让爱沙尼亚人对苏联的不满与日俱增,越发认为爱沙尼亚是体制的牺牲者,而隔壁的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也是类似的心路历程。
所以在苏联末期,正是这三国率先起来争取民族独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苏联在年解体。
爱沙尼亚独立之后,提出一个口号,叫做“回归欧洲”。
为了摆脱俄罗斯的影响,获取西方国家援助与支持,加入欧盟就成了爱沙尼亚的主要目标。
而对于西方来说,这也是趁机压缩俄罗斯战略空间的天赐良机,所以也愿意花力气和花钞票,帮助爱沙尼亚等三国完成改革。
大量的经济、技术援助涌入波罗的海地区,欧盟的援助成为了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外部力量。
西方援助
虽然爱沙尼亚和欧盟是“郎有情妹有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直接确立关系,而是依然要走完固定的程序。
想要加入欧盟,爱沙尼亚必须完成一系列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私有化市场改革。
从年开始,爱沙尼亚开启了大型国企的私有化,不过因为国家小,企业少,这种私有化的精细程度就比俄罗斯和乌克兰好上不少。
爱沙尼亚在资产拍卖中,除了出价多少外,还非常重视竞拍者到底有没有管理能力,能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未来管理计划,这就把那些玩股权游戏的“倒爷们”拒之门外。
爱沙尼亚欢迎外国集团参与竞标,故意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所以有效避免了国有资产被低卖贱卖。
同时这也让外国资本加快投资爱沙剩余65%未读最低0.27元/天订阅作者,解锁全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aibaijianga.com/ajjt/13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