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骑施对历史小白们来说又是一个新名词,但要说起大名鼎鼎的突厥,大家一定不陌生。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一起来了解突厥、突骑施和突骑施钱币的历史渊源吧。
1突厥
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年,突厥一词始见于中国史册。如今所说“突厥”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各个民族的统称,大多是历史上受突厥人统治或者突厥化的其他民族,以及古代突厥人的后裔,主要民族有土克曼人、鞑靼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阿塞拜疆人等。
2突厥施的历史沿革
隋唐之际,突骑施归属于西突厥汗国。唐朝平定西突厥,统一西域,在西突厥十姓部落游牧之地设立了昆陵都护府和蒙池都护府。突骑施部游牧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玛克)一带。唐朝中期,西突厥十姓部落在外敌的侵扰和内部的纷争中衰落,突骑施因而兴起,逐渐替代了西突厥十姓的地位,控制了原属西突厥的地域。突骑施首领乌质勒将其众分为二十部落,每部落设置都督一员,分领将士七千人,游牧于西突厥故地。乌质勒遣使唐朝,唐中宗封他为“怀德郡王”,令其与西大都护共守西方边境。至此,突骑施汗国奠基。
开元二十二年,公元年,突骑施可汗苏禄断绝与唐相联系的宗藩纽带,引发突骑施汗国走向衰亡。《新唐书》卷二一五“至德后,突骑施衰,黄、黑姓皆立可汗相攻,中国方多故,不暇治也。”至此,突骑施汗国全面衰微,黄姓、黑姓突骑施先后隐没于史册。然而,汗国的灭亡不等于部落的消失,突骑施部落徙居中亚,改称葛逻禄,后来的焉耆回鹘或龟兹回鹘即为突骑施人的后裔。
突骑施王子墓中随葬的部分陶俑
赘述这么多,大家一定看糊涂了吧,还是用一张图表梳理一下知识要点吧!3突施骑钱币
突骑施汗国地处丝绸之路中段,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频繁往来,突骑施汗国受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
乍一看,突骑施钱币完全是中原钱币的风格——圆形方孔。早期制作的突骑施钱,甚至大小和重量也与开元通宝相同;后因社会混乱和经济衰退,才有轻小的异版钱出现。正版突骑施大钱,青铜质,圆形方孔,外缘内孔皆有廓。钱径24mm,穿宽7mm,重5.5克左右,正面为一圈粟特字母的突厥文,背面有凸起的弓形图案。另外,还发现有异版突骑施中钱和小钱。
4突骑施钱币的发现与释读
最早发现和收藏突骑施钱的是沙皇俄国和苏联的考古工作者和钱币学家。当时发现的突骑施铜钱大多出土于今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玛克一带,而且数量较多。这与历史事实完全相符,因为该地是突骑施汗国牙帐(相当于定居民族国家的首都)所在,是其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在我国境内,外国探险家斯坦因曾经收集到突骑施钱数枚。
最早发现突骑施钱的中国学者是著名的考古学家黄文弼,年,他在新疆库车收集到一枚突骑施钱,其图版和研究文字皆收集在他的著作《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中。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考古工作者也曾收集和发现过此币,具体数量不详。
关于突骑施钱文的释读仁者见仁,德国学者F.W.缪勒将钱文释读为“突骑施可汗匐莫贺”,俄国学者W.W.拉德洛夫将钱文识读为“突骑施可汗-钱”,新疆大学的牛汝极先生则将其识读为“突骑施可汗五(铢)钱”,前苏联学者O.N.斯米尔诺娃、英国学者G.克劳森将钱文识读为“神圣的突骑施可汗钱”,周延龄、任拴英将其译读为“强大的突骑施可汗之钱币”。
小结:
一、突骑施汗国是较早铸造钱币的北方游牧民族之一。
二、突骑施钱币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产物,见证了突骑施汗国的兴衰,为丝绸之路贸易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突骑施钱文的释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考证。
素材来源:甘肃省钱币博物馆,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桑田
"央行甘肃"是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aibaijianga.com/ajjt/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