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

别名辞海之风的种类四卷


编著:田家双

03

风的种类(卷三)

风,算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自然现象了。正因为其平常,知道“风”,就足够了,似乎没有必要研究其别名了。

殊不知,我们的先贤们给“风”起了难以胜数的别名,甚至加进了情感、色彩、味道、温度、形态、方向、季节等,词藻之丰蔚,意象之多样,令人叹为观止。细品之,往往能激发出许多诗意的联想。

编辑《风的别名和种类》,真切地感受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相信没有哪种语言会象汉语言这样有如此丰富的词汇。

提请朋友们注意:《别名辞海》中所涉及的词条绝大多数都是可以百度得到的,其含义通常比较确定(这也是我不建设朋友们随便造词的原因。虽然古人也是造词,但由于后人不断地诠释,古人造的词,许多都变为成语了。这是朋友们难以比拟的吧),只是引文与百度出入较大,《别名辞海》的引文要比百度百科更多,内容更丰富。

《风的别名和种类》,洋洋洒洒5万余字,是以海量的阅读和艰辛的训诂为基础的,加之,精心的甄选,不厌其烦地消灭繁体字和异体字,补上古籍上缺失的文字,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相当完整的《风》的别名系列。当然,这里不含社会之风。如、党风、政风、民风、医风、校风、家风、作风、学风、文风、诗风、威风、歪风等。

风流动的空气。《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

梅风

指东风,早春的风。唐杜审言《守岁侍宴应制》:“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宋郑仅《调笑令》:“梅风不解相思结,忍送落花飞雪”宋曹勋《山居杂诗》:“酒酣一声笛,梅风四山起。”另,黄梅季节的风。唐李贺《湖中曲》:“横船醉眠白昼闲,渡口梅风歌扇薄。”王琦汇解引《岭南录》:“梅雨后,风曰梅风。”宋周邦彦《过秦楼》:“梅风地溽,虹雨苔滋,一架舞红都变。”

梅花风

春风。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一,正值冬春交接时节。宋董嗣杲《寄程申叔》:“三光五岳蟠心胸,岁寒春色梅花风。”宋史弥宁《送武冈法曹江叔文》:“赪乌喷晓金溶溶,入檐涨帽梅花风。”宋蒋捷《解佩令》:“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

霉风

霉季潮湿的风。宋周密《大圣乐》:“虹雨霉风,翠萦苹渚,锦翻葵径。”

美风

好风,和风。楚宋玉《笛赋》:“美风洋洋而畅茂兮,嘉乐悠长俟贤士兮。”唐皎然《苦热行》:“捧玩烦袂涤,啸歌美风生。”宋孔武仲《长芦》:“遥望丛祠烧的乳,美风相遣莫淹留。”另,良好的风化。南朝王俭《高帝哀策文》:“美风允迪,德音孔修。”

明庶风

东风。《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史记·律书》:“明庶风,居东方。明庶者,明众物尽出也。”《易纬通卦验》:“春分明庶风至。”《太平御览·时序部》:“《白虎通》曰:明庶风,春分至,王者修封疆,理田畴。”亦省作“明庶”。《国语·周语下》“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三国韦昭注:“正东曰震,为竹,为明庶。”明文征明《进春朝贺》:“气转苍龙当法驾,风回明庶动宸游。”

魔风

奇异的风。清丘逢甲《南汉敬州修慧寺千佛铁塔歌》:“与之抗者谈真空,白莲万朵开魔风。”另,疯魔。元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我看他独言独语似魔风,每日看着你家后厅哭,他敢要入你姐姐黑窟笼。”

牡丹风

春风。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一,牡丹风正值暮春时节。宋韩淲《浣溪沙》:“百花丛里试新妆,不许巫山枉断肠,牡丹风扬曲声长。”寒食清明间节序,宋晁冲之《如梦令》:“一阵牡丹风,香压满园花气。”宋陈三聘《浣溪沙》:“点检尊前花柳丛,于中偏占牡丹风。”宋李新《送吕兴元》:“灵凤阴寒春过晚,万山犹有牡丹风。”元程文海《临江仙》:“清霜鹦鹉月,寒食牡丹风。”

囊风

怒风。楚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李善注:“土囊,大穴也。”后以囊风称怒风。宋宋祁《白兆山寺值雨呈同坐》:“飞轩凭望俯丹梯,星雨囊风暝夕曦。”宋范成大《过鄱阳湖次游子明韵》:“春工酿雪无端密,大块囊风不肯收。”宋范成大《渡太湖》:“囊风阁雨半晴阴,惨淡谁知造化心。”

南风

从南向北刮的风。《诗·邶风·凯风》:“凯风自南。”毛传:“南风谓之凯风。”南朝孔灵符《会稽记》:“弘(郑弘)识其神人也,曰:‘常患若邪溪载薪为难,愿旦南风,暮北风。’”另,古代乐曲名。相传为虞舜所作。《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又,南方的乐曲。《左传·襄公十八年》:“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杨伯峻注:“北风、南风犹今云北曲、南曲也。”又,《诗经》中的国风。借指古代淳朴的诗风。又,南朝诗的风格。明胡应麟《诗薮·杂编·遗逸下》:“盖至是南风渐渍于北,而六代淫靡之音极矣。于是唐文挺出,一扫而泛空之。”又,南方的风气。唐杜甫《最能行》:“此乡之人气量窄,误竞南风疏北客。”又,男风,男色。明王骥德《男王后》第一折:“俺大王爷最爱南风,我们献去做个头功,倒有重重的赏赐哩。”

嫩风

微风。唐刘宪《奉和圣制立春日侍晏内殿出剪彩花应制》:“色浓轻雪点,香浅嫩风吹。”宋万俟咏《雪明鳷鹊夜》:“凤帐龙帘萦嫩风,御座深、翠金问绕。”宋吴端《春日山行》:“何处有香来不断,嫩风微雨落松花。”宋张玉娘《春夜》:“一枕嫩风清晓露,半窗凉月弄轻阴。”

孽风

恶风,妖风。元杨维桢《断腕楼》:“抹搭河边牝豕啼,孽风吹楼作平地。”

廿四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的简称。古人把从小寒到谷雨八个节气中的每一节气分为三个候,共二十四候,每候五日,应以一花,始于梅花,终于楝花,共二十四个花期。风应花期而来,称花信风。《清代名人轶事·文艺类》卷十:“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

暖风

和暖的风。唐韩愈《奉和兵部张侍郎》:“暖风抽宿麦,清雨卷归旗。”宋苏轼《桃源忆故人》:“暖风不解留花住,片片著人无数。”宋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晏几道《浣溪沙》:“南陌暖风吹舞榭,东城凉月照歌筵。”宋杜安世《浣溪沙》:“暖风交颈傍清涟,羡他真个好因缘。”

煖风

和暖的风。《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行春令,则煖风来至,民气解惰,师兴不居。”宋林光朝《生女》:“富家生一女,煖风来玉树。”

旁风

侧面刮风,亦指侧面的风。唐韩愈《南海神庙碑》:“故明宫斋庐,上雨旁风,无所盖障。”宋何耕《暇日与陈楚材游四天王寺见五髻文殊画像于庑》:“旁风上雨尘土集,意象落莫无光晶。”《老残游记》第一回:“幸喜本日括的是北风,所以向东向西都是旁风,使帆很便当的。”

鹏风

向上的大旋风。《庄子·逍遥游》:“(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王先谦集解:“《尔雅》:‘扶摇谓之飚。’郭注:‘暴风从下上。’”后以“鹏风”指迅速上旋的大风。宋沈瀛《减字木兰花·迟速》:“未行先止,鱼上竹竿人噪喜,九万鹏风,六月天池一息通。”宋程公许《夔门邂逅同年汪丈议示诗和吟》:“鹏风九万是修程,驷马何妨缓辔行。”

毗岚风

梵语。暴风。《翻译名义集·什物》:“毗岚,亦云随蓝,此云迅猛风。”《大论》:“八方风不能动须弥山,毗岚风至,碎石腐草。”唐段成式《和张希复咏宣律和尚袈裟》:“南山披时寒夜中,一角不动毗岚风。”宋释印肃《题宝塔》:“显正宝塔,八面玲珑。水火不坏,障毗岚风。”宋释原妙《颂古》:“泥佛不度水,毗岚风忽起。”

飘风

旋风,暴风。《诗·大雅·卷阿》:“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毛传:“飘风,回风也。”《诗·小雅·何人斯》:“彼何人斯,其为飘风。”毛传:“飘风,暴起之风。”唐杜甫《柟树为风雨所拔叹》:“东南飘风动地至,江翻石走流云气。”明刘基《为丘彦良题牧溪和尚千雁图》:“或乘飘风入烟霄,或翳落日沉隍濠。”另,旧指逛妓院、吃花酒之类行径。《金瓶梅词话》第三五回:“饮酒赌博,飘风宿娼,无所不为。”

苹风

掠过苹草之风;微风。唐白居易《庾楼晓望》:“竹雾晓笼衔岭月,苹风暖送过江春。”唐玄宗《同玉真公主过大哥山池》:“桂月先秋冷,苹风向晚清。”宋宋祁《集江渎池》:“苹风如有意,盈衽借浮凉。”宋晏几道《蝶恋花》:“雨罢苹风吹碧涨,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宋陆游《长相思》:“梦笔桥头艇子横,苹风吹酒醒。”清纳兰性德《秋夜》:“苹风凉晕初弦月,草露秋归满院虫。”

泼风

疾风,大风。形容速度快、来势猛。《水浒传》第六三回:“早见宋江军马,泼风也似价来。”另,犹劈风,形容锋利。《水浒传》第三七回:“俺有一把泼风也似快刀在这艎板底下,我不消三刀五刀,我只一刀一个,都剁你三个人下水去。”《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一个红铜旋子,盛着半旋子凉水,旋子边上搁着一把一尺来长泼风也价似的牛耳尖刀。”

破帆风

即飓风。夏秋间生于海洋的暴风。元娄元礼《田家五行·论风》:“夏秋之交大风及有海沙云起,俗呼谓之风潮,古人名之曰飓风……航海之人见此,则又名破帆风。”

凄风

寒风。《左传·昭公四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杜预注:“凄,寒也。”汉王粲《赠蔡子笃》:“烈烈冬日,肃肃凄风。”《后汉书·寇荣传》:“臣奔走以来,三离寒暑,阴阳易位,当暖反寒,春常凄风,夏降霜雹,又连年大风,折拔树木。”晋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凄风迕时序,苦雨遂成霖。”唐柳宗元《笼鹰词》:“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明何景明《秋思赋》:“浩霖雨之泥途兮,凄风举而飘扬。”另,西南风。《吕氏春秋·有始》:“西南曰凄风。”高诱注:“一曰凉风。”南朝鲍照《代白纻舞歌辞》:“凄风夏起素云回,车怠马烦客忘归。”

箕风

指大风。南朝鲍照《舞鹤赋》:“凉沙振野,箕风动天。严严苦雾,皎皎悲泉。冰塞长河,雪满群山。”张铣注:“箕,星名,主风,故云箕风。”宋晁说之《说之复兼二公而作圆机既同邪籍之契显夫又与》:“波臣好荡箕风急,浮世谁为自必人。”宋宋祁《寄襄阳观徐师》:“箕风动地云罗阔,谁伴凌空御寇来。”宋宋祁《余将北征先送同解》:“动地箕风白草干,旗亭歌阕据征鞍。”

乾风

西北风。唐周祚《书感》:“乾风吹白日,浮云不得聚。”宋冯伟寿《春云怨》:“软日烘烟,乾风吹雾,芍药荼弄颜色。”宋陈杰《和张岳州雪夜弹琴》:“冻云留云消较迟,乾风飕飕时一吹。”宋宋祁《提刑张都官回文诗》:“乾风摆柳衰条短,骤霰迷鸿侧阵微。”宋赵汝谈《洞霄观水》:“峡口苍苍放水时,乾风吹落面前诗。”宋梅尧臣《绝句》:“蠹穴荒陂有多少,乾风湿雨各飞跳。”宋杨万里《过西坑》:“乾风无那湿云何,吹不能开只助他。”

戕风

暴风。晋木华《海赋》:“决帆摧橦,戕风起恶。廓如灵变,惚恍幽暮。”李周翰注:“戕风,暴风也。”唐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因令属和故足成六十二韵》:“戕风忽震荡,惊浪迷津涘。”

青风

春风。唐李端《送杨皋擢第归江东》:“绿气千樯暮,青风万里春。”宋丘葵《移居》:“移居山北向山南,天遣青风接笑谈。”宋司马光《送吴仲庶知江宁》:“青风灵祠在,黄旗王气收。”宋龚颐正《芥隐笔记·荆公用归字》:“荆公诗‘绿搅寒芜出,红争暖树归’妙甚,盖出……李白‘寒雪梅中尽,青风柳上归’意。”宋孙锐《过震泽别业次壁间韵》:“一棹烟波震泽空,笔床茶灶满青风。”

青苹风

初起之风,微风。宋贺铸《小重山》:“青苹风转彩帆轻,樯头燕,多谢伴人行。”宋杨亿《游王氏东园》:“青苹风暖天鸡出,文杏巢干海燕归。”

清风

清微之风,清凉之风。《诗·大雅·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毛传:“清微之风,化养万物者也。”唐杜甫《四松》:“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八窗尽落,清风徐来,纨扇罗衫,剖瓜解暑。”另,清惠的风化。汉张衡《东京赋》:“清风协于玄德,淳化通于自然。”薛综注:“清惠之风,同于天德。”晋夏侯湛《三国名臣序赞》:“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宋苏辙《贺致政曾太傅启》:“出同忧患,措国步于安宁;归共优游,播清风于长久。”又,高洁的品格。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诔碑》:“标序盛德,必见清风之华。”明李贽《豫约·感慨平生》:“夫陶公清风千古,余又何人,敢称庶几。”清唐孙华《合肥谒包孝肃祠》:“高原遗庙郁嵯峨,待制清风久不磨。”

清明风

谓东南风。《淮南子·天文训》:“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史记·律书》:“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而西之。”宋洪咨夔《送李微之粹成都》:“散为清明风,万象皆敷与。”

轻风

轻捷的风。晋张协《杂诗》:“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另,微风。唐杜牧《早春阁下寓直萧九舍人亦直内署因寄书怀四韵》:“玉漏轻风顺,金茎淡日残。”宋王安石《春夜》:“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宋晏几道《玉楼春》:“轻风拂柳冰初绽,细雨消尘云未散。”宋李之仪《南乡子》:“前日花梢都绿遍,西墙,犹有轻风递暗香。”宋杨皇后《宫词》:“剪剪轻风二月天,柳丝飘飏倍堪怜。”

秋风

西风。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三国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唐杜甫《秋兴》:“织女机丝虚月夜,石鲸鳞甲动秋风。”宋陆游《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另,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明沈榜《宛署杂记·街道》:“每初佥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又,蟋蟀别名。清厉荃《事物异名录·蟋蟀》:“汉龙骧子名邛,讳之,呼蛩曰秋风。”

热风

夏季风,炎热的风。南朝江淹《翡翠赋》:“热风翕而起涛,丹气赫而为暑。”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国》:“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佛国记·正文》:“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周书·列传》卷五十:“西北有流沙数百里,夏日有热风,为行旅之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驼》:“流沙夏多热风,行旅遇之即死。风将至,驼必聚鸣,埋口鼻于沙中,人以为验也。”另,中医病症名。由风邪挟热所致的一种病。

软风

东风,和风。唐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吾闻三十六宫花离离,软风吹春星斗稀。”宋赵长卿《感皇恩》:“东君有意,为怜纤腰消瘦,软风吹破眉间皱。”宋吴潜《阮郎归》:“软风轻霭弄晴晖。鹁鸠相应啼。”宋陈世崇《元夕》:“更看苏家坊傀儡,软风娇送杵歌声。”宋刘锜《题村舍呈德瞻友》:“二月阳和花正繁,软风轻扇笋斑斑。”明陆德蕴《巫山高》:“行云逗雨春迷濛,软风吹梦春无踪。”

融风

指东北风。《左传·昭公十八年》:“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杜预注:“东北曰融风。融风,木也。木,火母,故曰火之始。”孔颖达疏:“东北曰融风。《易纬》作调风,俱是东北风。一风有二名。东北,木之始,故融风为木也。木是火之母,火得风而盛,故融为火之始。”晋陶潜《述酒》:“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逯钦立校注:“鶗鴂鸣后,百草虽未黄落,但立春以来的融风已经消散。融风兼指祝融之风。”唐韩偓《有感》:“融风渐暖将回雁,涤水犹腥近斩蛟。”另,祝融之风,指大火。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潜火煽孽,炖于融风。”宋范成大《时叙火后意不释然诗以解之》:“潘郎晓衾梦蘧蘧,舞马竟与融风俱。”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序》:“庚寅阳月,融风为灾,插架盈箱,荡为煨烬。此集先付杀青,幸免于秦火汉灰之余,于乎怖矣。”

柔风

东风,和风,春风。《管子·四时》:“然则柔风甘雨乃至,百姓乃寿,百虫乃蕃,此谓星德。”尹知章注:“柔,和也。”晋陆机《园葵诗》:“时逝柔风戢,岁暮商猋飞。”吕延济注:“柔风,春风也。”唐罗隐《谗书·本农》:“丰年之民,不知甘雨柔风之力,不知生育长养之仁。”宋赵师侠《柳梢青》:“唤起娉婷。似无力、斜敧翠屏。”宋游子蒙《满江红》:“见说蟠桃花正发,柔风暖日瑶池碧。”

瑞风

好风。唐和凝《宫词》:“中兴殿上晓光融,一炷天香舞瑞风。”唐陈标《赠元和十三年登第进士》:“眼看鱼变辞凡水,心逐鹦飞出瑞风。”唐曹唐《小游仙》:“碧瓦彤轩月殿开,九天花落瑞风来。”宋王珪《依韵和王宣徽春雨》:“辇凤翔仙雾,台乌转瑞风。”

素风

秋风。三国阮籍《咏怀》:“日月径千里,素风发微霜。”南朝梁元帝《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唐朱庆余《赠陈逸人》:“药圃无凡草,松庭有素风。”宋李处全《贺新郎》:“秋意生何许,对玉钩、微云避舍,素风吹暑。”宋叶适《朝奉大夫知惠州姜公墓志铭》:“素风落朱荣,旅葬台之湄。”宋李吕《借用邓彦高韵》:“触来方寸有余地,喜到小斋缘素风。”另,纯朴的风尚;清高的风格。汉刘熊渠《舜庙怀古》:“素风传旧俗,异迹闭荒林。”南朝傅亮《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素风道业,作范后昆。”唐刘禹锡《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素风传竹帛,高价聘琳琅。”唐王维《送綦毋校书弃官还江东》:“天命无怨色,人生有素风。”唐权德舆《奉酬从兄南仲见示十九韵》:“簪缨盛西州,清白传素风。”宋王安石《寄张襄州》:“襄阳州望古来雄,耆旧相传有素风。”

山风

起于山野的风。唐李贺《溪晚凉》:“白狐向月号山风,秋寒扫云留碧空。”唐韩偓《雨》:“坐来簌簌山风急,山雨随风暗原湿。”唐杜甫《铁堂峡》:“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宋辛弃疾《满江红》:“海水连天凝望远,山风吹雨征衫薄。”宋刘辰翁《临江仙》:“山风欺客梦,耿耿到天明。”宋白玉蟾《悲风曲》:“山风凄冷山木悲,虎不敢啸鬼夜啼。”元王冕《归来》:“野梅花开尚古色,山风吹雨堕寒声。”

商风

秋风,西风。《楚辞·东方朔<七谏·沉江>》:“商风肃而害生,百草育而不长。”王逸注:“商风,西风。”唐李贺《昌谷诗》:“谧谧厌夏光,商风道清气。”唐王昌龄《听弹风入松阕赠杨补阙》:“商风入我弦,夜竹深有露。”唐白居易《春听琵琶兼简长孙司户》:“指底商风悲飒飒,舌头胡语苦醒醒。”唐温庭筠《蒋侯神歌》:“商风刮水报西帝,庙前古树蟠白蛇。”清唐孙华《九月十八日高咏堂小集分韵得平字》:“商风一萧飒,众叶策策鸣。”

韶风

和风。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伏惟君侯,明夺秋月,和均韶风,扫尘词场,振发文雅。”王琦注:“韶风,和风也。”唐杨巨源《杨花落》:“韶风澹荡无所依,偏惜垂杨作春好。”宋方岳《次韵谢兄立春戏拟春帖子》:“晓供帖子琼幡重,携得韶风下殿来。”另,喻美德。《南齐书·豫章文献王嶷传》:“挺清誉于弱龄,发韶风于早日。”

少男风

东北风。又称艮风。艮位东北,为少男,故称。《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共为欢乐。”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辂言:‘……又少男风起,众鸟和翔,其应至矣。’须臾,果有艮风鸣鸟。”明刘基《次韵和王文明绝句漫兴》:“天边云气来须女,湖上轻雷起少男。”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摇向花前应一笑,少男风变老人风。”

少女风

指西风。《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共为欢乐。”裴松之注引《管辂别传》:“树上已有少女微风,树间又有阴鸟和鸣。”清黄生《义府·少女风》:“兑为少女,位西方,此谓风从西来耳……考《辂传》,辂言:‘树上已有少女微风,树间又有阴鸟和鸣。’又‘少男风起,众鸟和翔,其应至矣。须臾,有艮风鸣’云云,少男为艮,则少女为兑可知。”南朝刘孝威《雨》:“电舒长男气,枝摇少女风。”宋詹默《祷雨诗》:“下僚窃有随车喜,遥见枝头少女风。”元宋褧《明照坊对雨》:“美人虹见西山霁,少女风来北里秋。”南朝梁元帝《咏风》:“欲因吹少女,还将拂大王。”宋范成大《三次喜雨诗韵》:“天籁侵晨占少女,雨师连夜檄元冥。”

森风

指飒爽之西风。唐李群玉《题竹》:“一顷含秋绿,森风十万竿。气吹朱夏转,声扫碧霄寒。”

时风

应时的风。《书·洪范》:“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晋陆机《遨游出西域》:“逝物随节改,时风肃且熠。”另,喻良好的教化。《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今国家躬修道德,吐惠含仁,湛恩沾洽,时风显宣。”又,当时或当代的社会风气。唐韦应物《答故人见谕》:“时风重书札,物情敦货遗。”唐元稹《送林复梦赴韦令辟》:“野性便荒饮,时风忌酒徒。”清黄宗羲《寿张奠夫八十序》:“或谓五年之中,时风众势,不闻有所鼓动,其故何也。”

湿风

潮湿的风。南朝庾肩吾《从驾喜雨》:“湿风含酒气,阴云助麦寒。”唐薛能《舟中酬杨中丞春早见寄》:“江上境寒吟不得,湿风梅雨满船轻。”宋刘过《临江仙》:“半雨半晴模样,乍寒乍热天时,榴花香逐湿风飞。”宋李昴英《蒲润和东坡韵》:“四时冰柱湿风前,绝顶飞一来派泉。”

飔风

疾风。《后汉书·马融传》:“靡飔风,陵迅流,发棹歌,纵水讴。”南朝江淹《杂体诗·效张协苦雨》:“燮燮凉叶夺,戾戾飔风举。”

松风

松林之风。南朝颜延之《拜陵庙作》:“松风遵路急,山烟冒垅生。”《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唐杜甫《玉华宫》:“溪回松风长,苍鼠窜古瓦。”清姚鼐《题张篁村万木奇峰图》:“松风远自云中起,摇荡云光山色里。”李广田《记问渠君》:“大概是大雨之后吧,山里的泉水,万马奔腾的向下驰去,发出吓人的声响,又加以松风呼啸,自己就像在海涛中夜行。”另,古琴曲《风入松》的别称。唐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盘白石兮坐素月,琴《松风》兮寂万壑。”宋苏轼《十二琴铭·鹤归》:“白鹤归来见曾玄,《陇头》《松风》入朱弦。”明唐顺之《铜雀台》:“翠襦沾《薤露》,锦瑟入《松风》。”又,指茶。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纸窗儿明,僧房儿雅,一碗松风啜罢,两个倾心地便说知心话。”凌景埏校注:“松风,指茶。”

熟风

暖风,和风。宋晁说之《舟子语》:“吼怒夜潮落,倏忽熟风起。冲风如小人,熟风若君子。”宋叶适《再过吴江赠僧了洪》:“熟风无失舟,小艇来茫茫。”

曙风

晓风、晨风。南朝江淹《效阮公诗》:“戾戾曙风急,团团明月阴。”唐李贺《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曙风起四方,秋月当东悬。”唐张汇《春风扇微和》:“木德生和气,微微入曙风。”唐金厚载《风不鸣条》:“寂寂曙风生,迟迟散野轻。”宋李若水《离家》:“曙风入修檐,宿霭度遥岭。”

酸风

指刺人的寒风。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宋张炎《解语花》:“芳意阑,可惜香心,一夜酸风扫。”宋周邦彦《夜游宫》:“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宋吴文英《八声甘州》:“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元萨都剌《过孙虎臣园》:“洛阳花木尽如霞,冷雨酸风尽委沙。”宋刘埙《湘灵瑟》:“酸风泠泠,哀笳吹数声。”另,喻醋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这回得了他兄弟的电报,不觉酸风勃发。”

霜风

刺骨寒风。北周庾信《卫王赠桑落酒奉答》:“霜风乱飘叶,寒水细澄沙。”宋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宋苏轼《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宋张孝祥《六州歌头》:“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元李寿卿《度柳翠》第三折:“断不了你那章台上霜风淅淅,渭城边烟雨霏霏。”另,指严明的风纪。南朝何逊《七召·治化》:“政德洽于霜风,教义穷于足迹。”

隧风

疾风,暴风。《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有空大谷。”后以“隧风”指疾风,暴风。《楚辞·九歌·河伯》“冲风起兮横波”王逸注:“冲,隧也。屈原设意与河伯为友,俱游九河之中,想蒙神祐,反遇隧风,大波涌起,所托无所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大风有隧》:“《楚辞·九歌》:‘冲风起兮横波。’王逸注曰:‘冲,隧也。遇隧风大波涌起。’据此,则古谓冲风为隧风,隧风即遗风。《吕氏春秋·本味篇》:‘遗风之乘。’高诱注曰:‘行迅谓之遗风。’”

朔风

北风,寒风。三国曹植《朔方》:“仰彼朔风,用怀魏都。”唐韦元甫《木兰歌》:“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唐长孙佐辅《关山月》:“拂晓朔风悲,蓬惊雁不飞。”唐崔道融《梅花》:“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一日,正值隆冬天气,朔风凛冽,彤云密布,降下一天大雪。”清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另,指北方的音乐。汉史岑《出师颂》:“苍生更始,朔风变楚。”

泰风

西风,大风。《尔雅·释天》:“西风谓之泰风。”孙炎曰:“西风成物,物丰泰也。《诗·大雅·桑柔》云‘泰风有隧’是也。”按,今本《诗》“泰”作“大”。章炳麟《泰风一首寄赠卓如》:“泰风号长杨,白日忽西匿。”

04

风的种类(卷四)

大dài风

西风。《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有空大谷。”郑玄笺:“西风谓之大风。”陆德明释文:“郑音泰。”《尔雅·释天》作泰风。另,劲风。《管子·七臣七主》:“大水漂州流邑,大风漂屋折树。”《史记·项羽本纪》:“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唐李白《登广武古战场怀古》:“按剑清八极,归酣歌大风。”又,指汉高祖《大风歌》。唐宋之问《奉和幸长安故城未央宫应制》:“乐思回斜日,歌词继《大风》。”又,大国风度。《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

贪狼风

谓暴风。《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衍》:“(王衍)行至梓潼,大风发屋拔木,太史曰:‘此贪狼风也,当有败军杀将者。’”

汤风

热风。汉贾谊《旱云赋》:“隆盛暑而无聊兮,煎砂石而烂渭;汤风至而含热兮,群生闷满而愁愦。”明公鼐《子夜夏歌》:“驰辉入朱明,汤风庭中满。”另,顶风,迎风。明汤显祖《牡丹亭·诊祟》:“你因为后花园汤风冒日,感下这疾,荒废书工。”明无名氏《白兔记·巡更》:“落在长行队,提铃报更点,汤风冒雪图荣显。”

滔风

东方之风。《吕氏春秋·有始》:“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高诱注:“震气所生,一曰明庶风。”

天风

风。风行天空,故称。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唐韩愈《辛卯年雪》:“波涛何飘扬,天风吹幡旗。”宋陈与义《浣溪沙》:“栏干生影曲屏东,卧看孤鹤驾天风。”宋邓肃《菩萨蛮》:“太白困鸳鸯,天风吹梦长。”宋辛弃疾《浣溪沙》:“孤城春水一沙鸥,天风吹树几时休。”宋吴文英《西江月》:“天风袅袅送轻帆,蓦过星槎银汉。”

条风

东风。一名明庶风,主春分四十五日。《淮南子·地形训》:“东方曰条风。”高诱注:“震气所生也,一曰明庶风。”宋周邦彦《应天长》:“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明汤显祖《紫钗记》:“青韶印,看条风拂水,画燕迎门,年年春色倍还人。”另,东北风。一名融风,主立春四十五日。《山海经·南山经》:“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郭璞注:“东北风为条风。”《淮南子·天文训》:“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高诱注:“艮卦之风,一名融。”《史记·律书》:“条风居东北,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故曰条风。”唐太宗《正日临朝》:“条风开献节,灰律动初阳。”

桐花风

春风。二十四番花信风之一,桐花风正值清明时节。唐曹唐《长安客舍叙邵陵旧宴寄永州萧使君五首》:“竹叶水繁更漏促,桐花风软管弦清。”宋王以宁《鹧鸪天》:“桃李纷纷春事催,桐花风定牡丹开。”

颓风

风。坏的风气。晋桓温《荐谯元彦表》:“若秀蒙蒲帛之征,足以镇静颓风,轨训嚣俗,幽暇仰流,九服知化矣。”吕延济注:“颓,坏。”唐王勃《拜南郊颂》序:“遂能发轩庭之景曜,蹑隋运之颓风。”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七章:“今当力矫旧弊,大挽颓风。”

微风

轻微的风。《荀子·解蔽》:“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汉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宋范成大《春晚》:“微风尽日吹芳草,蝴蝶双双贴地飞。”清刘纯熙《日暮》:“宿鸟树高下,微风云重轻。”另,指日趋衰微的风俗。唐杜甫《杜鹃行》:“蜀人闻之皆起立,至今相效传微风。”

温风

和暖的风。《列子·汤问》:“温风徐回,草木发荣。”明刘基《双燕离》:“四月温风起,榴花发红蕊。”另,热风。《礼记·月令》:“(季夏之月)温风始至,蟋蟀居壁,鹰乃学习,腐草为萤。”汉王粲《大暑赋》:“熹润土之溽暑,扇温风而至兴。”《后汉书·张衡传》:“温风翕其增热兮,惄郁邑其难聊。”李贤注:“温风,炎风也。”

五粒风

松风。唐陆龟蒙《和袭美寒夜文宴润卿有期不至》:“松斋一夜怀贞白,霜外空闻五粒风。”五粒松是松的一种。因一丛五叶如钗形而得名。或以为五粒之粒当读为鬣,讹为粒,每五鬣为一叶。故又称“五鬣松”。一说,一丛有五粒子,形如桃仁,可食,因以粒名之。《庐山记》:“石门岩即松林也。南临石门涧,涧中仰视之,离离骈麈尾,号为麈尾松,西岭异然如马鬣,又叶五粒者,名五粒松。”清顾炎武《送李生南归寄戴笠锡阐二高士》:“华山五粒松,寄向江东去。”

西风

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唐李白《忆秦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李白《长干行》:“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南唐冯延巳《菩萨蛮》:“西风袅袅凌歌扇,秋期正与行人远。”宋袁去华《水调歌头》:“轻帆卸处,西风吹老白苹洲。”宋张孝祥《鹧鸪天》:“又向荆州住半年,西风催放五湖船。”清陈维崧《百字令》:“西风夕照,老鸦啼上枯树。”清纳兰性德《蝶恋花》:“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另,喻一种势力或倾向。《红楼梦》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习风

和风。《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另,习惯风俗。

隙风

从孔缝中吹进的风。唐赵嘏《暗牖悬蛛网》:“分从珠露滴,愁见隙风牵。”宋舒岳祥《灯花》:“纱笼添护惜,莫要隙风摇。”宋章甫《秋雨未已客怀不佳夜诵少陵遣兴诗至生涯能几》:“老来怕读书,隙风灯影斜。”宋陆游《雨夜起行室中》:“隙风不断灯将灭,檐雨如倾阶欲平。”宋吴沆《句》:“隙风无端吹我烛,满窗明月心更清。”明张含《秋夜》:“隙风微烛焰,寒雨翳钟声。”

细风

微风。唐王建《江馆》:“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唐顾夐《浣溪沙》:“春色迷人恨正赊,可堪荡子不还家,细风轻露著梨花。”唐杜甫《王十五前阁会》:“楚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宋张孝祥《水龙吟》:“竹舆晓入青阳,细风凉月天如水。”宋张元干《春光好》:“疏雨洗,细风吹,淡黄时。”宋李清照《浣溪沙》:“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明一雨法师明《春日焦山阅楞严》:“细风梳石发,新水扈江篱。”

祥风

即景风。夏至后和暖的风。汉班固《东都赋》:“习习祥风,祁祁甘雨。”李善注引宋均曰:“即景风也。其来长养万物。”南朝江淹《曲赦丹阳等四郡诏》:“而玉烛未调,祥风尚郁。”唐韩愈《岐山下》:“和声随祥风,窅窕相飘扬。”另,预兆吉祥的风。《尚书大传》:“王者德及皇天则祥风起。”汉班固《白虎通·致仕》:“德至八方则祥风至,佳气时喜,钟律调,音度施,四夷化,越裳贡。”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中:“上仙公主灵座有祥风瑞虹之应。”明刘基《步虚词》:“太微启灵宇,紫殿含祥风。”《三国演义》第八十回:“近有祥风庆云之瑞。”

翔风

祥瑞之风。翔,通“祥”。汉蔡邕《文范先生陈仲弓铭》:“迁太丘长,民之治情敛欲反于端懿者,犹草木偃于翔风,百卉之挺于春阳也。”三国曹植《承露盘铭》:“和气四充,翔风所经,匪我明君,孰能经营。”晋潘尼《赠陇西太守张正治诗》:“群灵感韶运,理翮应翔风。”唐吴筠《游仙》:“翔风吹羽盖,庆霄拂霓旌。”唐戴叔伦《孤鸿篇》:“翔风一何厉,中道伤其雌。”

洋风

和风。洋,通“祥”。祥和。汉王充《论衡·状留》:“故夫转沙石者,湍濑也;飞毛芥者,猋风也。恬水,沙石不转;活水洋风,毛芥不动。”

香风

带有香气的风。唐李贺《将进酒》:“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唐李白《鹦鹉洲》:“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唐杨师道《赋终南山用风字韵应诏》:“登临日将晚,兰桂起香风。”宋柳永《迎新春》:“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宋苏轼《临江仙》:“珠帘十里卷香风。花开又花谢,离恨几千重。”元张养浩《水仙子》:“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向岸风

空气从海上吹向岸边,会产生向岸风,也称为海风。

协风

东风,春天温和的风。《国语·周语上》:“先时五日,瞽告有协风至。”韦昭注:“协,和也,风气和,时候至也。”晋陆云《大将军宴会被命作诗》:“辰晷重光,协风应律。”宋苏轼《春贴子词》:“旸谷宾初日,清台告协风。”王文诰辑注引郑若庸《类隽》:“协风,立春融风也。”宋宋庠《留别知郡职方杨员外》:“下武纂丕构,协风翔四瀛。”明徐渭《代元旦贺礼部某公启》:“告协风于史氏,钦哉行夏之时。”

信风

随时令而至的风。唐作钱起《早发东阳》:“信风催过客,早发梅花桥。”唐于鹄《舟中月明夜闻笛》:“浦里移舟候信风,芦花漠漠夜江空。”唐李肇《唐国史补》:“自白沙泝流而上,常待东北风,谓之信风。”如:二十四番花信风。又,在低空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地区的风。晋法显《佛国记》:“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风,昼夜十四日,到师子国。”又,任随风力。唐元稹《有鸟》:“驱去驱来长信风,暂托栋梁何用喜。”明高攀龙《三时记》:“午后,余五人共载而泛,张布帆信风所之,甚见气象。”

杏花风

东风,清明前后杏花开放时的风,春风。唐羊士谔《野望》:“萋萋麦陇杏花风,好是行春野望中。”宋蒋捷《解佩令》:“梅花风小,杏花风小,海棠风、蓦地寒峭。”宋陈著《梅山次韵》:“须记松梅满山雪,莫随桃李杏花风。”宋仇远《湖上》:“杏花风急清明近,已觉新寒似麦秋。”宋杨万里《春夜孤坐》:“梅花雪後杏花风,老面逢春只强红。”元汤式《望远行》:“杏花风习习暖透窗纱,眼巴巴颙望他。”清李经钰《阙题》:“暄晴已报杏花风,忽讶尧年鹤语同。”另,词牌名。

雄风

强劲的风。战国宋玉《风赋》:“故其风中人……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此所谓大王之雄风也。”宋柳永《竹马子》:“对雌霓挂雨,雄风拂槛,微收烦暑。”宋宋祁《南亭独瞩》:“宇下雄风细细凉,客眸凝绝此回肠。”清姚鼐《渚宫》:“锦帆暮雨回江渚,鸣籁雄风起洞庭。”另,犹威风。唐李白《结客少年场行》:“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怎么灭自己志气,长别人雄风?”《三国演义》第一○六回:“闭户忽然有起色,驱兵自此逞雄风。”

巽风

东南风。又称清明风、景风。《淮南子·地形训》:“东南曰景风。”高诱注:“巽气所生也。一曰清明风。”唐白居易《苏州南禅院千佛堂转轮经石记》:“佻然巽风,一变至道,所得功德,不自觉知。”宋李石《题苏氏巽风阁》:“巽风起东南,大地万物小。”宋萧廷之《南乡子》:“泰卦恰相逢。猛火烧乾藉巽风。”宋方回《后天易吟》:“万物生相续,南薰鼓巽风。”元王惟一《西江月》:“巽风长向坎中吹。火燥必资神水。”明朱鼎《玉镜台记·闻鸡起舞》:“午夜未央,巽风未动,即闻此声,岂非恶声耶。”

暄风

暖风,春风。晋陶潜《九日闲居》:“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唐韩愈《苦寒歌》:“填窗塞户慎勿出,暄风暖景明年日。”《初学记》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春曰青阳……风曰阳风、春风、暄风、柔风、惠风。”宋晏几道《浣溪沙》:“卧鸭池头小苑开,暄风吹尽北枝梅。”宋方岳《山中》:“暄风已惬绿阴凉,小簟初横六尺床。”宋陆游《数日暄妍颇有春意予闲居无日不出游戏作》:“小春花蕾索春饶,已有暄风入紫貂。”

绪风

余风。《楚辞·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王逸注:“绪,余也。”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唐孟浩然《他乡七夕》:“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宋史浩《满庭芳》:“梅萼冰融,柳丝金浅,绪风还报初春。”宋程公许《和景韩赠子敬示章韵》:“我欲呼绪风,酹以一觞酒。”明王讴《卜酌》:“秋月鉴幽赏,绪风开夕园。”清曹寅《思仲轩》:“绪风播檀栾,前后青参差。”

煦风

暖风,和风。郭小川《伊犁河》:“两岸煦风,一川好意。”

旋风

作螺旋状的疾风。《后汉书·王忳传》:“被随旋风与马俱亡。”唐李贺《神弦曲》:“西山日没东山昏,旋风吹马马踏云。”宋王安石《破冢》:“埋没残碑草自春,旋风时出地中尘。”清许秋垞《闻见异辞·侠客》:“倏见庭心内陡起旋风,知妖至,客手剑隐于屏后。”另,形容迅疾的动作。唐白居易《胡旋女》:“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前蜀韦庄《秦妇吟》:“入门下马若旋风,磬室倾囊如卷土。”清洪升《长生殿·合围》:“马蹄儿泼剌剌旋风赸,不住的把弓来紧弯,弦来急攀。”

雪风

夹带着雪的风。唐贾岛《题青龙寺镜公房》:“孤灯冈舍掩,残磬雪风吹。”唐李郢《冬至后西湖泛舟看断冰偶成长句》:“曾向黄河望冲激,大鹏飞起雪风吹。”唐段文昌《晚夏登张仪楼呈院中诸公》:“乍疑蝉韵促,稍觉雪风来。”宋刘辰翁《望江南》:“花日穿窗梅小小,雪风洒雨柳疏疏。”宋杨万里《醉吟》:“孤寒霜月侬相似,跌宕雪风谁奈何。”

熏风

东南风,和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熏风。”高诱注:“巽气所生,一曰清明风。”唐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熏风行应律,湛露即歌诗。”唐柳公权《夏日联句》:“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宋王沂孙《庆清朝》:“玉局歌残,金陵句绝,年年负却熏风。”明徐渭《忆潘公》:“记得当时官舍里,熏风已过荔枝红。”

薰风

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唐白居易《首夏南池独酌》:“薰风自南至,吹我池上林。”宋米芾《诉衷情》:“薰风吹动满池莲,晓云楼阁鲜。”宋韩元吉《鹧鸪天》:“雨歇云如隔座屏,薰风摇动一天青。”明李东阳《天津八景》:“层轩南向坐薰风,极目平畴远近同。”另,指《南风歌》。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诗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宋姚述尧《南歌子》:“薰风飒飒度虞弦,更拥姬姜何惜、醉华年。”

醺风

犹和风。明李东阳《题蟠桃图寿邵淑人为国贤侍郎作》:“春光如画还如织,枝上仙桃红欲滴。醉曰醺风始酿成,倚云如露真消得。”

迅风

疾风。《楚辞·远游》:“轶迅风于清源兮,从颛顼乎增冰。”汉王粲《七哀诗》:“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衿。”南朝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迅风首旦发,平路塞飞尘。”唐韦应物《始除尚书郎别善福精舍》:“迅风飘野路,回首不遑宿。”宋秦观《次韵参寥莘老》:“迅风薄高林,万象号虎豹。”清张云璈《杨酆都殉难》:“狂蛟退入冯夷宫,贼如落叶随迅风。”

炎风

指东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北曰炎风。”高诱注:“炎风,艮气所生,一曰融风。”《淮南子·地形训》:“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唐杜甫《诸将》:“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另,热风。南朝萧统《锦带书十二月启·蕤宾五月》:“炎风以扇户,暑气于是盈楼。”唐韩愈《县斋有怀》:“毒雾恒熏昼,炎风每烧夏。”宋杨万里《午热登多稼亭》:“御风不必问雌雄,只有炎风最不中。却是竹君殊解事,炎风筛过作清风。”清高述明《塞外》:“炎风初解冻,夏草渐萌芽。”

雁风

指秋风。唐郑璧《奉和陆鲁望白菊》:“燕雨似翻瑶渚浪,雁风疑卷玉绡纹。”宋周密《醉落魄》:“寒侵径叶,雁风击碎珊瑚屑。”宋丁宥《水龙吟》:“雁风吹裂云痕,小楼一线斜阳影。”宋吴文英《新雁过妆楼》:“雁风自劲,云气不上凉天。”唐杜荀鹤《长安道中有作》:“帽檐晓滴淋蝉露,衫袖时飘卷雁风。”

杨柳风

谓春风。前蜀牛峤《更漏子》:“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五代冯延巳《鹊踏枝》:“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宋志南《绝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元刘庭信《一枝花》:“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元萨都剌《小阑干》:“杨柳风柔,海棠月淡,独自倚阑时。”清吴伟业《永和宫词》:“杨柳风微春试马,梧桐露冷暮吹箫。”

阳风

东风。三国曹植《感节赋》:“愿寄躯于飞蓬,乘阳风之远飘。亮吾志之不从,乃拊心以叹息。”隋佚名《淳熙二年发太上皇帝太上皇后册宝十一首》:“乾健坤从,阳风阴阳。”另,南风。清顾炎武《元日》:“岁序一更新,阳风动人寰。”王蘧常汇注:“阳风句,徐(徐嘉)注:‘《史记·律书》:景风居南方。’”

摇风

扶摇风,暴风。南朝江淹《恨赋》:“摇风忽起,白日两匿。”唐吕温《赠友人》:“负雪出深涧,摇风倚高岑。”另,谓风吹摆动。南朝沈约《咏新荷》:“微根才出浪,短干未摇风。”唐崔灏《渭城少年行》:“长安道上春可怜,摇风荡日曲河边。”唐贾谟《赋得芙蓉出水》:“摇风开细浪,出沼媚清晨。”前蜀牛希济《临江仙》:“柳带摇风汉水滨,平芜两岸争匀。”宋刘过《江城子》:“花弄月,竹摇风。”

野风

旷野之风。南朝鲍照《代东门行》:“野风吹草木,行子心断肠。”南朝鲍照《赠故人马子乔》:“野风振山籁,朋鸟夜惊离。”唐杜甫《别赞上人》:“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唐上官仪《入朝洛堤步月》:“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唐皇甫冉《宿淮阴南楼酬常伯能》:“浦外野风初入户,窗中海月早知秋。”

阴风

朔风,阴冷之风。南朝颜延之《北使洛》:“阴风振凉野,飞雪瞀穷天。”宋范仲淹《岳阳楼记》:“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明高明《琵琶记·张公遇使》:“青山古木何时了。断送人多少。孤坟谁与扫荒苔?连冢阴风吹送纸钱绕。”另,隐含杀伐之气的风。唐杜甫《北征》:“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鹘。”唐李商隐《韩碑》:“腰悬相印作都统,阴风惨淡天王旗。”

婴儿风

东风。《灵枢经·九宫八风》:“风从东方来,名曰婴儿风。”明王志坚《表异录》卷一引《兵书》:“风从震来,名婴儿风。”震,指东方。

鹰风

秋风。《汉书·五行志上》:“立秋而鹰隼击。”后因以鹰风指秋风。唐王勃《饯韦兵曹》:“鹰风凋晚叶,蝉露泣秋枝。”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干象·风》:“鹰风,秋风也。”

幽风

微风。唐李贺《河南府试正月》:“薄薄淡蔼弄野姿,寒绿幽风生短丝。”唐常建《仙谷遇毛女意知是秦宫人》:“入溪双峰峻,松栝疏幽风。”宋陈宗远《呈豹林伯进斋表叔》:“曲迳禅房午,幽风动古林。”明高棅《赋得罗浮霜月怀郑二逸人》:“百里皆瑶华,千林闭幽风。”明唐泰《次陈山人隐处》:“献春始休沐,轻策寻幽风。”

游风

游动的旋风。汉枚乘《梁王菟园赋》:“游风涌焉,秋风扬焉,满庶庶焉,纷纷纭纭。”宋赵崇鉘《梅》:“溪流监寒柯,游风吹落英。”宋鲜于侁《洋州三十景·无言亭》:“游风复为谁,时送席间香。”明徐渭《海樵山人新构》:“束樵溯游风,于慈焉息驾。”

筠风

竹林中的风。唐白居易《北窗竹石》:“筠风散余清,苔雨舍微绿。”宋曹勋《和张正仲朝散》:“得公韵语祛烦甚,亟揖筠风续报章。”

贼风

四时不正之风或穴隙檐下之风。《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王冰注:“窃害中和,谓之贼风。”《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入岁已来,阴阳失序,屡有贼风暴雨,犯伤和气。”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邮政·喂养》:“其檐风者,贼风也。无论寒暑劳逸,马皆忌之,断不可拴之檐下。”贼人的凶焰。明无心子《金雀记·投崖》:“不料贼风忽起,扰乱河中,奴身被掳,奋志投崖。”

阵风

短时间内风速强弱变化剧烈的风。有阵风时,风向也不断改变。

阵头风

时间短暂,风力强大,变化急速的风。多伴随着阵雨而来。茅盾《秋收》:“老通宝定一定神,爬下床来时,猛又听得外边稻场上人声像阵头风似的卷来了。”

振风

疾风。晋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玄云拖朱阁,振风薄绮疏。”南朝鲍照《发长松遇雪诗》:“振风摇地局,封雪满空枝。”南朝江淹《诣建平王上书》:“昔者贱臣叩心,飞霜击于燕地;庶女告天,振风袭于齐台。”唐苏颋《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章》:“振风吟鼓夕,明月照帷秋。”

震风

疾风。震,威严震动之义。汉扬雄《法言·吾子》:“震风陵雨,然后知夏屋之为帡幪也;虐政虐世,然后知圣人之为郛郭也。”南朝鲍照《喜雨诗》:“族云飞泉室,震风沉羽乡。”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庶女号苍天,震风击齐堂。”宋陈杰《寿康堂为吴氏题》:“震风不贷蜗牛庐,堂中老人方晏知,笑我闭门生白须。”

终风

西风。《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毛传:“终日风为终风。”唐窦牟《洛下闲居夜晴观雪寄四远诸兄弟》:“雪月相辉云四开,终风助冻不扬埃。”《韩诗》:“以终风为西风。”后多以指大风、暴风。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竹风

竹间之风。唐李贺《河南府试》:“复宫深殿竹风起,新翠舞衿净如水。”唐杜甫《远游》:“竹风连野色,江沫拥春沙。”唐白居易《桥亭卯饮》:“松影过窗眠始觉,竹风吹雨醉初醒。”唐温庭筠《菩萨蛮》:“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唐温庭筠《菩萨蛮》:“竹风轻动庭除冷,珠帘月上玲珑影。”南唐冯延巳《归自谣》:“何处笛,深夜梦回情脉脉,竹风檐雨寒窗滴。”宋苏轼《西斋》:“褰衣竹风下,穆然中微凉。”元贯云石《蟾宫曲》:“竹风过雨新香,锦瑟朱弦,乱错宫商。”

捽风

疾风;旋风。《水浒传》第七九回:“韩存保挺着长戟,望呼延灼前心两胁软肚上,雨点般搠将来。呼延灼用枪左拨右逼,捽风般搠入来。”《水浒传》第九六回:“公孙胜把剑望秦明一指,那条狼牙棍早离了手,迎着钢枪,一往一来,捽风般在空中相斗。”

杓风

指两湖一带夏季的一种大风。

tianjia

田家双:辽宁营口人。著有《撷英拾韵全调词》填遍词谱,凡多个词牌子,多首词。

新浪博客网址:







































白癜风发病机理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aibaijianga.com/ajly/226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