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

卢光盛冯立冰别梦婕中印周边外交比较研


作者分系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中心、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助理研究员;研究生。

中印关系周边外交比较研究

内容提要

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都谋求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在此过程中都对各自的“周边”和周边外交予以高度重视。中印两国互为邻国,两国关系是各自周边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国周边外交在当代的实践及其碰撞或互动,是塑造双边关系及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对中印两国周边外交的思想渊源和当代实践进行梳理,分析中印周边外交在角色、利益、战略和行为方面存在的碰撞,并比较中印周边外交的相似和差异之处。本文认为,中印两国的周边外交都有着明显的“自我中心”、“圈层周边”与“大国目标导向”等相似之处。相比之下,中国的周边外交有着更宏大的战略目标和与之匹配的资源以及更强的自主性,而印度的周边外交则显得更为“守成”、资源投入少、行动能力较低,同时还希望更多地借助外力来平衡中国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都谋求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在此过程中都对各自的“周边”和周边外交予以了高度重视。中印两国互为周边,彼此关系是各自周边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缘上各自的“周边”区域有着交叉重叠,两国周边外交在当代的实践及其碰撞或互动,是塑造双边关系及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文对中印两国周边外交的思想渊源、当代实践和现实碰撞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从周边外交的角度进一步认识中印两国的“龙象之争”。

1中印周边外交的思想渊源

(一)中国周边外交的思想渊源

首先,古代中国与周边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在朝贡体系下,中国周边外交奉行“五服”和“天下观”等思想。从公元前3世纪至19世纪末期,东亚的国际体系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在朝贡体系内,中国是主导者,周边国家是藩属国。藩属国在形式上保持独立,在政治关系上承认中国是其宗主国,历史上越南、尼泊尔、朝鲜等都曾是中国的藩属国。藩属国会定期向中国派遣使节进献贡品,同时中国也会给予藩属国“厚往薄来”的回馈。

在朝贡体系内,中国奉行着儒家教义中的“五服”等级思想。?荀子.正论?中指出:“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封内甸服,封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终王。”“五服”即甸服、侯服、宾服、要服、荒服。处于中心位置的甸服是天子的直辖统治区,其余四服则是封建的诸侯国和蛮夷部落,各服根据其距离之远近对中央的天子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职责义务。另外,朝贡体系还受到古代“天下观”思想的指导。“天下观”就相当于当时中国的世界秩序观。在朝贡体系内,“天下”由众多独立的政治单元构成,中国就是其中的核心支配者,中国有义务维持“天下”的稳定与繁荣,有责任给予藩属国关怀和保护。虽然“天下观”具有一定的等级色彩和自我中心意识,但它不同于以压迫和掠夺为目标的殖民思想。“天下理论是一种‘化敌为友’的理论,它主张的‘化’是要吸引他人而非征服他人”。“天下观”追求的是“天下大同”,目的是通过和平的方式来促进自身及其藩属国的共同发展,实现互惠互利,具有包容性和感召力。在“五服”和“天下观”等思想的指导下,朝贡体系追求的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希望将中华文明辐射到周边国家。通过朝贡体系,中国的儒家文化逐渐被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并对周边国家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产生了深刻影响。渐渐地,东亚地区就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在朝贡体系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一个政治独立、紧密联系的和谐世界。

其次,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历届领导层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又相继提出了不同的周边外交思想。1953年,中国领导人在会见印度总理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起初,中国主要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于处理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随着西方国家纷纷同中国建交,中国开始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新主题,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中国的周边外交也开始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为主。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开始居于中国周边外交思想的主导地位。同时,为了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长期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邓小平还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思想,来应对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些边界和领土争端。1984年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自此,中国开始奉行“不结盟”的周边外交思想。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苏联解体等复杂的周边环境,邓小平又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思想,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努力发展和壮大自身。?199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争取和平安宁的周边环境,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自此,“睦邻友好”成为中国周边外交的指导思想。到了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中国又提出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以及“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思想,强调要“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中国周边外交开始进入一个相对平稳、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中共十七大之后,中国在“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的同时,还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体现了中国开始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积极为周边乃至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由此可知,从建国初期到不断发展壮大,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和平发展思想始终指导着中国的周边外交,使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时候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思路,坚持以和平解决争端,以和平促进发展。

最后,在新时期中国将周边外交放在了首要地位,形成了中国周边外交思想。在2013年10月召开的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基本方针强调周边外交要“坚持睦邻、安邻、富邻”,同时还提出了“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中国领导人不仅继承了中国前几代领导人的外交智慧,还结合中国发展与世界变化的新形势,对中国周边外交思想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拓展和创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新理念充分表达了中国对待周边国家亲善、诚恳、互惠、包容的态度,它不仅是对以往中国周边外交经验的总结,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吸收和运用,为中国处理周边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中国领导人还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的新理念,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义、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体现了中国在







































治疗白癜风著名的医院
小孩白癜风好不好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saibaijianga.com/ajly/2404.html


当前时间: